2022/6/13 13:14: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需要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转移转化环节和涉及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梳理了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提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然后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统分析模型,分别从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科技成果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科技人员参与度以及市场需求、要素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途径与措施,对于政府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发展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各级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都高度重视。政府制定政策并强化政策的落实,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作为创新源头的高校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并优化流程,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大量的企业意识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因而加大投入、敢冒风险、广开渠道,积极从高校院所吸纳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苦练内功,抢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些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技术转移行业组织等,研究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组织编制培训教程,组织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培训。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加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培训,不失时机地抢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0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目标持续调整

改革开放之初,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由行政部门配置科研资源,科研机构的活力不足,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6号)提出的改革目标是释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活力,采取的措施包括确立技术的商品属性、发展技术市场、实行技术合同制等。该决定指出,技术市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买方的需求,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激发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购买技术成果的经济实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发布),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并提出对科技成果转化继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政策目标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即提高已转化成果占应转化成果的比例。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指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并提出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政策目标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转化能力的目的是提高成果转化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等。技术转移涉及技术转出方(供方)、技术输入方(需方)和中间环节,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应是上述三方全部发力。《规划纲要》将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列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内容之一,重心是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因此,《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目标是增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指出,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少、环节多、流程不完善等。为此,该意见提出,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等。政策目标是提高转移转化效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第三十一条也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成效”是指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成效?《科技进步法》第三十一条提出,国家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联合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该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须运用系统思维,从构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统的各要素或结构等角度,多措并举。

0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统分析模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涉及主体多,往往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将科技成果从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并由需求方进行转化;途径多,主要有技术转移、科技创业、小试、中试、规模化等;涉及要素多,除供给方、需求方、服务方等主体外,还有客体(科技成果)、政府政策、科技人员、创新要素资源、市场需求、外部环境(包括机遇与挑战)等,如图1所示。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要想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识别并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用好各类扶持政策,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等。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科技成果供给方(可经服务方)将科技成果转移到企业,由企业组织转化;二是科技人员通过兼职兼薪、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等途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三是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企业以及小试、中试、熟化等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上述3条途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科技成果经中试熟化后,仍须由企业实施转化;无论哪一条途径,科技人员都须参与,只是参与程度不同而已。

03 影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因素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客体是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主要有4个衡量科技成果质量的维度:一是技术水平;二是技术成熟度;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四是市场成熟度。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还受资源整合范围及能力的影响。资源整合的范围越大、资源越多,则其成效越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往往需要成果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动,而中介服务是促进供需联动的力量。供需双方的联动方式、协同程度等与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六条规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科技人员是最了解自己所完成的科技成果的,最清楚其优缺点,也最有意愿花费时间和精力使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以造福人类。科技人员是否参与成果转化,决定了成果转化成效的高低;能否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高低影响很大。科技人员参与成果转化,主要受3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时间与精力分配;二是激励机制;三是参与方式。  

 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市场需求、要素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等。 

 04 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院所供给的科技成果质量越高,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的效率越高,则转移转化成效越显著。科技成果质量由技术研发水平和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两方面因素决定,科技成果转移效率由研发与转化的衔接度、转移转化制度健全程度和技术转移体系健全程度3方面因素决定。

企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者、组织实施者、风险承担者和商业价值的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于一体。企业对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因而其支持高校院所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实施转化,在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以后则对更多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推动实现从科研到转化的良性循环。影响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可获取的所需技术;二是转化能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涉及商务、法律等专业问题和中试、工程化等条件,仅依靠高校院所和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不同的路径及模式,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也有所不同。

05 结论

5.1 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够高、科研没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及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大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以企业为主体和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就是围绕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目标而不断提高成果成熟度,从而使企业可以低成本、低风险地转化科技成果,并获得较高的收益。

5.2 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是影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重要因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要素多,要实现各主体有机协同、各环节相互协调、各要素高效配置,就需要专业服务的支持。

5.3 各主体须强强联合

从图1及激光薄膜技术成果转化案例中可知,高校院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或较强的成果转化意愿。供需双方有较强的合作基础。

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必须从3个方面发力:一是供给端须尽可能地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成熟度越高,转化成效越好;二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旺盛,对市场需求有较敏锐的嗅觉,并有较强的投资或融资能力;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须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以更专业、更周到的服务,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共识。总之,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必须在供给端、需求端和服务端同时发力。

(来源: 创新科技杂志社、寿仁论科创)